目前已有6種基于嵌合抗原受體(CAR)修飾的免疫細胞的過繼細胞療法(ACT)被批準用于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。與CAR-T細胞相比,CAR-NK細胞因其多種殺傷機制、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廣泛的來源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。誘導多能干細胞(iPSC)來源的NK(iPSC-NK)細胞具有成熟的表型和強大的細胞溶解活性,可以提供一個同質的CAR-NK細胞群體,并擴展到臨床規模。因此,iPSC衍生的CAR-NK(CAR-iNK)細胞可以作為癌癥免疫治療的標準化和“通用型”產品。
NK細胞主要有四種來源:外周血、臍帶血、永生化細胞系(如NK-92)和誘導多能干細胞(iPSC)來源的NK細胞,其中外周血來源又可以分為自體來源和供體來源。下表總結了不同來源的NK細胞在免疫治療中的優缺點。
表1 不同來源NK細胞在免疫治療領域的優缺點
細胞來源
優點
缺點
供體外周血
細胞成熟無需分化,已證明有臨床療效
分離困難,產量低
自體外周血
無同種異體反應
依賴患者免疫細胞質量,擴增困難,滯后時間長
臍帶血來源CD34+細胞
可大量體外分化
未成熟,細胞殺傷毒性小
NK-92細胞系
均一細胞群,無限擴增
不表達CD16,缺乏ADCC功能,安全性未知,輻照后效果減弱
iPSC
容易獲得,克隆生長、高擴增及體外分化
安全性未知
目前尚不完全清楚iPSC-NK細胞是否需要相同的激活途徑來誘導脫顆粒和細胞因子分泌。盡管如此,大量數據證實了iPSC-NK 結合了原代 NK 細胞和 NK-92 細胞系最具吸引力的優勢,即:高潛在的細胞毒性(包括 ADCC 功能)和即使冷凍保存后也能在體內擴增和持久存在的能力。
iPSC-NK細胞分化方案可以分為2D培養和3D培養兩種,兩種方式都需要通過誘導造血祖細胞(HPC)后獲得NK細胞。
01 iPSC-NK 2D培養
在最早的一種方案中,Kauffman團隊使用兩步體外2D分化方案,將人PSCs與小鼠骨髓基質細胞共培養以促進造血分化,然后將分選的HPCs與第二步的基質細胞系和包括IL-15、IL-3、IL-7、SCF和Flt3L的細胞因子混合物共培養以產生PSC衍生的NK細胞。其他組已經用表達Notch配體DLL1或DLL4的基因工程飼養細胞取代了第二步的基質細胞系,這些工程改造的細胞可以促進HPCs向NK譜系的分化和擴增
在2D培養方案中,飼養層體系因其高分化效率在基礎研究中應用廣泛。飼養層細胞能分泌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,促進干細胞特定方向分化,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細胞資源。然而,其在臨床應用中因安全性問題受限,如可能攜帶病原體、引發免疫排斥等,因此,臨床研究者們更傾向于采用更為安全、可控的培養方案。
在非飼養體系中,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高度依賴于外源添加的細胞因子,通過在培養基中添加BMP4,VEGF,FGFb,TPO,IL-11,IGF-1,SHH,Transferrin等細胞因子,促使iPSC分化成為造血干細胞。然后添加IL-15,IL-3,IL-7,SCF,Flt-3L等多種細胞因子誘導其分化生成NK細胞。
02 iPSC-NK 3D培養
在3D培養方案中,iPSC在沒有飼養層(低吸附板)的懸浮液中培養時,它們會自發地形成擬胚體(EB),EB中的細胞響應外源性細胞因子信號,生長和分化為特定的細胞譜系,在DLL4蛋白包被的板子和包含細胞因子的分化培養基中最終得到NK細胞。
iPSC分化為NK細胞的3D方案示意圖
通過無飼養層體系胚狀體形成方法將iPSC分化為NK細胞,簡單的培養過程如下:未分化的iPSC細胞克隆使用TrypLE select處理后轉移至低吸附板,并在含有10μmol/L Y‐27632的iPSC培養基中孵育過夜,以形成胚狀體(EB)。收集EB并將其轉移到EB培養基中,并在40 ng/mL BMP‐4、10 ng/mL bFGF和50 ng/mL VEGF的存在下培養。第4天,EB與細胞因子混合物(50 ng/mL SCF、20 ng/mL Flt3L、20 ng/mL IL‐3和30 ng/mL TPO)一起培養。在培養的第14天,將分化的細胞轉移到FcDLL4包被的培養板上,并在細胞因子混合物(10 ng/mL Flt3L,5 ng/mL IL-7)的存在下培養。培養21天后,造血細胞分化為CD7+、CD45+淋巴細胞祖細胞(iLPC)。采集iLPC并用PHA刺激其擴增以產生iNK[5](圖3)。
買試劑,找華雅,更多生物試劑,就在華雅思創,華雅思創生物提供PSC誘導分化NK細胞培養全流程中用到的一系列細胞因子,包括BMP4、bFGF、VEGF、FLT3L、SCF、TPO、IL-3、IL-7、IL-15等,以及iPSC培養常用Vitronectin、Laminins等基質蛋白,高活性,高穩定性,高批間一致性,助力您的iPSC研究!